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肖培东//课堂金色花

肖培东//课堂金色花

时间:2021-06-02 21:07:45

相关推荐

肖培东//课堂金色花

读泰戈尔,是很早就开始的事情,短短的诗歌,总在冥冥中为我们悄悄点亮了许多东西,那是一位智者的思索,又是一位圣人的灵感,更是一个孩童的清澈。他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把感动与深刻,把生活与爱留给世上所有的纯真或污浊的眼睛。

清新自然的文笔,洗净的何止是一时的浑浊,过滤的又何止是一处的污秽。“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这个世界,是需要这样的文字的,在如今浮躁喧嚣的都市里,泰戈尔以他文字中蕴涵着的广阔无边的自然荒野,为我们开创另一个天堂。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我喜欢这样的诺贝尔奖的文字,他告诉我世界之美在睿智洁净,生活之美在纯真简朴。我庆幸有那么一批如冰心、郑振铎的中国作家,在文字与爱的净土中,没有像茅盾那样激进地狭隘地喊着“让泰戈尔滚回去”,而是以他们最受滋润和启迪的心完美地翻译了泰戈尔,让我们有了被如此感动的幸福和升华。泰戈尔,我们是听着你的心灵之音走向生命的成熟。

那么,我们的课堂呢?如何给我们的孩子传递泰戈尔,如何让泰戈尔的文字光照孩子们前行的道路?《金色花》,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心里咏唱着泰戈尔这样的诗句,我读着《金色花》,就像眼前的女教师带着孩子读《金色花》。我多想在金色花里找到最真的最需要的感动,在这繁忙拥挤的社会里,我们真的需要,或者如果我们本身已经缺乏,就别再让我们的孩子们迷失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思想。 《金色花》,我们读出了慈祥温柔的母亲,我们读出了顽皮纯真的孩子,我们读出了圣洁般的母爱,我们读出了光辉的人性。泰戈尔说过这样的爱:“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用心触摸着这样的文字,再把这温柔母爱化为一种声音,课堂上当这样纯挚的声音响起,也许再多的解读都是多余。真的,课堂上,女教师开始了诵读的训练。我喜欢孩子们童真的声音,我渴望在这样还有点稚嫩的声音里闪现出我们的伟大辛苦的母亲。

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其实在贴近我们温柔的母亲,它是一种声音,一种有声的存在。“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这破空而来的第一句就让我感觉到泰戈尔的童趣。诗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用最真实的孩子的原始的感动,我们可以静静地读着,一次次。初读,指导下读,感动中读,升华后读……刚读时我们可能是顽皮的精灵,而后我们是懂事的孩子,是慈爱的母亲,是感动中匍匐的生命。

你听,女教师用了个句式换后的对比读,“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改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很快,孩子的顽皮可爱、母亲的关心慈爱就会在声音中流露出来。你看,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呦,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情韵悠长。可惜,课堂上,这样的读并能这样的悟的时间实在太少,教师只是把读当做是一种简单的亮相,似乎探出了个头,就可以证实语文课的语文味道。读不得法,读不动情,这堂课上,教师空余了大量的时间,是献给训练,留给作业的,我很遗憾这样的爱的声音的缺失。母爱真是一种声音,我情愿抛去繁琐的讲解,带着我的孩子们一遍遍地读出金色花的心声。这样,浓浓的爱就会切实地弥漫在教室的空间,而后渗进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为什么我们读不出《金色花》的感动,是因为我们把语文教学课只摊成了眼前需要讲解的文字。文字进不了孩子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教师自己还没有因这文章而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在自由读的阶段,孩子们回答,“读出了童真”“读出了母爱”,老师只是承认了答案的存在与客观,没有及时迎上去重复并强化孩子内心的感受。“哪些文字让你读出了童真,你给大家读读好吗?”若能这样追问,金色花的种子就真实地种在了孩子的心田。这堂课上,老师,其实也应是一位等待孩子回来的母亲,通过文字,她让孩子走上了感动的爱的生命的路,然后,她注视着孩子们长大的背影,开始了欣慰的回味。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读。这样的设计也是不错的,但为什么喜爱,怎样读出你的喜爱,老师应该顺势展开这样的交流。在三个学生讲了他们的喜爱的句子后,老师是不是应该思考,你还能在被你忽略的语段中找到母爱找到纯真的感动吗?这样,就有了提升。所以,当课堂上的安静只是因为大家疲于寻找答案而不是激荡感动的时候,我是有遗憾的。教学,其实是像泰戈尔的诗句,永远都是简短的,但是永远能激发你能让你深深感动并走向深刻的。“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来是相亲相爱的。”我们是通过泰戈尔的文字被唤醒,而文字是要进入我们心灵的深处才能转化的,不是过过场就有一种感动的声音的。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看到一位怎样的母亲?”很简单但很实在的问题。遗憾的是学生是很淡淡地很公式化地回答着“贪玩”“慈祥”,老师也不疼不痒地没有深入,更没有升华。泰戈尔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课堂上如果没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老师看到的其实也只是自己的影子,或者你只看见泰戈尔的影子。金色花,不仅是金黄色的花,更是印度一种圣树的花,这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诗人泰戈尔是比喻的高手,他竟取了金色花来喻一个孩子,其中应有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你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他变成金色花不是纯粹为了好玩,而是想默默地为妈妈做点事。多么水晶般的心灵,老师,你让学生们读出了这朵金色花的全部内蕴了吗?

“我要变成……,我要……”课堂里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一个语言训练,颇有创造力的训练。 在借鉴泰戈尔的诗心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在诗意的情感的天空。我挺喜欢这个设计,很语文味,又很人文味。老师对这个环节应该是所期待的:孩子们进入文本,再走出文本,钻入想象的殿堂,想想母亲,想想亲情,想想世上一切美丽的感动,然后开始他们发自肺腑的表达。可是,还是冷清,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诉说欲望,都没有变成金色花,而是化成等待着阳光才能站起摇曳的小草。究其原因,文字的感染力还在对面的河岸,孩子们还没有游过去,他们只是远远地站着,望着朦胧的金色花在风中闪耀,却没有嗅到金色花藏在心底的芬芳。一朵金色花把母与子联系起来,能否也把我们联系起来?爱是要交流的,语文课也是如此。

所以, 泰戈尔是诗歌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诗意的。 泰戈尔是感情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感动的。 泰戈尔是睿智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深刻的。 泰戈尔是简洁的,《金色花》的课堂也应是清晰的。 泰戈尔是生命的,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朵金色花。 期待你的金色花,惠及我们所有干渴的心灵。祝福所有爱的灵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