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数学名人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500字

数学名人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500字

时间:2020-09-09 03:41:02

相关推荐

数学名人故事 数学名人故事500字

数学魅力:那些永垂人类史册的数学故事与难题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数学魅力:那些永垂人类史册的数学故事与难题

用人名来命名物理和数学的公式定理,带来的问题很大!因为特别怕遇到一些天才,尤其是开天辟地,在各种理论上都是第一人那种。典型的就是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欧拉。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而由于欧拉在多领域尤其是数学上都做出了非常多的开创性重要贡献,为了避免以他的名字命名所有数学上的事物,一些发现和定理只好选择欧拉之后第一个证明它们的人。由此可见用人名命名定理和发现,非常单一,很容易出现混淆和无法区分的状况,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实际上用人名命名科学知识定理,带来的另一大弊端是,会使许多其他同样做出贡献的人有可能被忽视,或被历史所遗忘。因此,使用更加通用的术语来命名物理或数学的公式和定理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样做不仅仅是能够让很多人受益,而且可以保持整个学科的可持续性。

而关于数学,数学最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这样和有什么用,很多人即使大学毕业也不明白。这很大程度上是教材内容的缺失。

数学绝对是人类各行各业最顶尖的存在,无论是经济、金融、科研还是IT制造业,各大公司薪酬最高的一批人中,都是数学极好的人。

而中文版销量超130万册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这套书,就完美地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用浅显易懂有趣有料的方式,讲解13种基本数学思想,层层深入,完美阐释数学的本质。以两个小矮人贯穿全文,图文并茂,讲故事、出谜题、做游戏,游戏背后蕴藏数学概念让孩子以最简单、最科学的方式走近数学,爱上数学!不仅仅讲算术,更重在启发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本书是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旅之绘本》作者安野光雅最经典的作品。打破了数学给人的枯燥、刻板的印象,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精心绘制的优美图画,让孩子充分领略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美感。获得美国《出版家周刊》《学校图书馆杂志》推荐!荣获日本数学会出版大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日文版累计重印高达150次。安野光雅的数学启蒙系列,是很多家长一直会收藏的书。整本书都是用孩子喜欢和能懂的方式讲数学,意趣盎然,一些孩子妈都读到欲罢不能,强烈推荐给小学数学老师和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性的阅读。其水彩颜色和画风都非常舒服,可以从2+开始一直读,读到学龄前后。#头条创作挑战赛#

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4-10岁

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4-10岁

1831年,英国数学天才西尔维斯特,竟然被退学。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一场数学竞赛中夺得头奖,强势闯入剑桥大学,没想到又被退学了。然而,数学天赋异禀的他,竟石破天惊发现了著名的三次方程判别式,一战成名。

说到西尔维斯特这个名字,似乎并不出名,但他的小弟,你绝对如雷贯耳,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天才凯莱,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欧拉的神人。

小弟尚且如此霸气,西尔维斯特又怎么可能是凡俗之辈?

年仅14岁时,西尔维斯特就以绝世天赋闯进了伦敦大学,但是仅仅5个月后,他就因为持刀打架被勒令退学。

换个学校,他依然天赋不减,参加了一场著名的数学竞赛,二话不说豪夺头奖,强势进入剑桥大学深造。

可惜的是,他又中途退学了,不过这一次倒不是因为打架,而是因为生病。

但是,尽管没上几天学,西尔维斯特的数学天赋依然无人能敌。虽然他为了糊口去当了一名律师,但他依然在数学领域肆无忌惮的雀跃着,并且一举发现了著名的三次方程判别式。

而为了搞定三次方程,他更是石破天惊的提出了Matrix矩阵,也就是《黑客帝国》里的那个矩阵。

当然,西尔维斯特的矩阵更加霸气,不仅在数学界开创了先河,就连物理界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其实都在数学部分借助了西尔维斯特的矩阵。

毫不夸张的说,西尔维斯特以一己之力,征服了数学物理两界,矩阵之父的名誉,他实至名归。

关于数学奇才西尔维斯特的数学传奇,在《数学家那些事儿》这本书里有科普。

《数学家那些事儿》一书中,从画法几何之父蒙日开始讲起,讲述了一代代伟大数学家的命运和功绩,比如哈密顿、高斯、埃尔米特、傅立叶、伯努利、哈代等等……数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呈现在我们眼前……完美展现出了那段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数学史诗。

《数学家那些事儿》的作者是知名科普作家,读他的书,就像是看故事一般,精彩绝伦。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数学,但却一点也不枯燥干涩,反而很好读,只要具备高中数学知识都能读懂。不管是自己阅读,还是拿来送亲戚朋友,都是非常合适的!

书不贵,一顿奶茶钱而已,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链接在下方,自取!

数学家那些事儿

数学家那些事儿

#我在岛屿读书#今天继续分享三毛故事,在她12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她人生中大事,从那以后,她患了自闭症,长达7年之久………

她是一个文化天才,又是一个“数学白痴”。而数学考试每一次都让人头疼,后来她发现,原来数学考试老师出题都是课后的习题,于是,她便考前背诵那些习题,连着六次考试,她都是位列前茅,数学老师以为她考试作弊,想打击一下她的自尊心,便给她一套初三的数学卷子让她做。

谁知?她一道题也不会,这下子,老师开心了!便在课堂上用粉笔画一个圈圈让她站在里面,然后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鸭蛋,她的妆容,同学们笑的肚子疼,老师还不肯罢休,让她在教室走廊里转上一圈再回来,那时候的她,不敢反抗,只好在走廊上走一圈,而教室外边的同学们看到她的模样都忍不住大笑,有的还笑的肚子疼,躺在地上笑个不停——

一个人身体受伤治一治就好了,而心灵受伤,是一辈的伤疤,永远无法愈合。从那以后,三毛学校里的每一时刻,都觉得同学看她的眼光都不一样,她也越来越不喜欢学校的氛围,便隔三差五的选择逃学去逃避现实,她那时候最喜欢就是去坟场看书,因为她觉得在那里,内心是安静的,而那些躺着的人是不会去取笑她的,她喜欢这里的寂静和阴冷。慢慢的家人开始知道了她的行为,可父母也不敢直接去说她,因为他们清楚知道,女儿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就这样,三毛自闭了七年的时光,这几年里,她不停的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散文等,她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

后来,父母也尝试拯救女儿的内心世界,她们试了好多方法,最后他们听说画画可以治愈内心。于是,他们便让女儿跟着顾福生学画画。瘦小腼腆的三毛就这样出现在顾福生家的家里,而当顾福生看到三毛第一眼时,

就确定这个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孩子是个天才,她的天才很可能就在绘画上,就是在这第一堂课里,顾福生有意避开了他休学的事,问了她很多其他的问题。

而顾福生的耐心,慢慢打开了三毛的内心,可三毛觉得自己并不是绘画的人才,索性不学了,而顾福生递给他一份文学作品,看似无心之举,实则是有意而为,因为他知道三毛的艺术气息,也许不是图案,也许是文字,也许是音乐,也许是别的一个一个尝试,总有适合她的天地宽广——

谁知?就这样三毛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她开始尝试写文字,还试着发表作品,就这样,三毛成了“文字里的拾荒者”。

下期继续分享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

#如何在学习中进步#

1726年,数学天才欧拉,年仅19岁就在国际数学大赛上获得第二名,可谓惊艳整个数学界。但万万没想到的,欧拉竟觉得很丢人,竟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连续参加这场大赛12次,霸占了所有的冠军,真是霸气外漏啊!

17,当年仅9岁的欧拉自学完牛顿的《原理》一书后,他的天赋就再也无人可挡——

13岁考入巴塞尔大学;15岁本科毕业;19岁博士毕业,开始发表论文。

也就是在19岁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欧拉,遇到了一个一战成名的机会,那就是法兰西科学院的世纪难题——桅杆问题!

也就是,确定帆船上桅杆的蕞佳位置!

当这个难题公布的那一刻,整个科学界沸腾了,该来的都来了:物理学家来了,工程师也来了,数学家当然不能缺席。

欧拉单枪匹马赴会,虽然当时的欧拉太年轻,以至于看起来根本没资格挑战这个难题,但他还是以睥睨之姿强势突围,获得了大赛的第二名。

第一名则是当时在科学界成名已久的“造船工程之父”皮埃尔·布格。

欧拉虽然输了半招,但输给这样的前辈高人并不丢人。

所有人都惊叹于欧拉的天才绝世!

但欧拉何其高傲,输了就是输了,没有任何道理可讲的。

别说是输给布格了,就算是输给牛顿,欧拉都够呛咽得下这口气。

于是,欧拉直接搞了一个sao操作,他竟然决定霸占这个奖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欧拉竟丧心病狂的连续参加该竞赛多达12次,也霸道骄横的夺回了12个一等奖。

但凡我欧拉失去的,我一定要亲自拿回来,而且变本加厉,一个不落!

当真是sha人诛心啊!

不得不说,数学之神欧拉真的强势,而这也体现了数学的魅力。

关于数学天才欧拉等数学传奇以及代数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众多天才,在《代数的历史》这本书里有科普。

《代数的历史》一书中,从代数之父丢番图开始讲起,讲述了一代代伟大数学家的命运和功绩,比如斐波那契、塔尔塔利来、笛卡儿、拉格朗日、牛顿、莱布尼茨、黎曼等等……代数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呈现在我们眼前……完美展现出了那段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数学史诗。

《代数的历史》的作者是英国知名科普作家,读他的书,就像是看故事一般,精彩绝伦。

《代数的历史》是一群天才的传奇之路,各路数学大神齐聚,编织出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华丽篇章。

这本书虽然讲的数学,但却一点也不枯燥干涩,反而很好读,只要具备高中数学知识都能读懂。不管是自己阅读,还是拿来送亲戚朋友,都是非常合适的!

书不贵,一顿奶茶钱而已,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链接在下方,自取!

代数的历史

代数的历史

高考“数学帝”葛军:题目太难,考生欲哭无泪,数学平均仅有68分

的高考数学已经落下帷幕

不出意外的,“高考数学”这四个字再次冲上热搜

对于学生时代的大家来说

数学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头秃的拦路虎

但说到数学,有一个名字却与它密不可分

他就是令无数考生闻风丧胆

人称“数学帝”的出卷狂人葛军

他究竟做了什么?

本期子牙童趣世界人物传奇

为你讲述的葛军的故事

葛军,1964年出生,江苏人

现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

虽然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在南京市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高中

但是葛军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这所顶尖高校

而是因为人送外号“数学帝”

一位令无数考生频频感慨的数学界的“灭绝师太”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前几年葛大爷参与了高考的命题

结果那几年的高考数学题不是“难”就是“怪”

引得当年无数的江苏高考生在上面栽了一个大跟头

即使没有全军覆没

但以怪难出名的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

也足以令不少的高考学子闻风丧胆了

被网友们称为“数学帝”的葛军校长

曾参与了、、、

这4个年份的江苏省高考数学的命题

也正是这四次命题

才导致网络上有关于他的花样段子频频出现,登上热门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新段子

传言江苏数学帝葛军一人秒杀52万江苏考生

而最离谱的一个段子的内容是这样的

江苏省高考数学试卷总分为150分

而当年统计数学卷面平均分仅为68分

真可谓是“葛军出征,寸土不生”

这句话体现了两点,试卷难,分数低

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事实都被传闻所掩盖

只要是葛军参与的年份数学卷的命题

考试结束后,90%的女生是哭着出考场的

因为这个谣言越传越离谱

后面葛军也亲身出来澄清

声明自己作为江苏省的教职工只参与过本省的自主命题

对于参与了外省的高考数学卷的命题工作的传闻

都是谣言

然而,事实上他却并没有参与高考数学卷的命题

因为江苏考生仍然采用的是全国卷

由全国统一命题,而不是地方自主出题

江苏省直到才开始独立命题的

所以将的试卷难度归于葛军

确实是一个欲加之罪

而对于网络上的那些传言,葛军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高考命题本来就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怎么可能是我个人说了算的事情”

退一步说,即使是我一个人决定试卷上的试题难易程度

那后面总归还是要有审查人员的吧?

如果试卷难度实在是比以往高了

那为什么不纠正这个问题?

后续他也曾对外界暗示

今后再也不想参加高考命题了

觉得参与命题这件事情太过于痛苦,不想趟这趟浑水

作为一名高考命题组的成员

虽然在外人眼里看来十分的风光

但是葛军校长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据葛军老师带过的学生反应

对于葛军高考命题这件事情有的同学只是嘴上玩玩梗

但是有部分极端同学甚至出手砸了葛军老师家的窗户

虽然他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出了这则小故事

但是个中滋味只有葛军老师一人明了

在课堂上

他常说“所有数学题本质上都是小学数学题”这样的话

毕竟葛军老师作为多年名师

对于高中以及竞赛数学的理解早已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

当然全国顶尖水平的高中数学老师很多

葛军老师只是比较出名而已

但不得不说,难度高的试卷

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学霸们的考试成绩

但从总的考分局势来看

大部分考生的考试分数不会被试卷影响

因为其数学已经稳定

不会因为试卷的难度而产生质变

与之相对的是另外一些受试卷难度影响比较大的考生

但是这些同学终归是少数群体

当年高考卷的问题其实是考验灵活变通能力的题目过多

题目难度梯度太大

大多数目标一本线的学生

只会死搬硬套发现基本都做不出来

就死得很惨

这不是他的个人问题

这和当时命题组对江苏学生水平的错误预估有关

而且卷子只是命题有他的风格

他出的题只占一部分

而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考试

奥数题可以作为压轴题出场

却不能整体都是有“陷阱”的题目

一味地追求“难”

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考生的能力

江苏高考本质问题在于竞争过于激烈

葛军老师在网上被大肆讨伐之后再也没出过高考卷

但此后江苏高考从来没有变得更简单

但是考试必须要分出一个高下的

于是为了保证区分度

江苏高考开始出怪题,相比于其它省份

所有科目的题都更怪、不按套路,却又很肤浅

反而恶化了高考环境

所以在网络上开开玩笑还好

但凡事都要有度,也希望大家不要对数学有偏见

经过了这么多年

大部分人其实对于葛军老师只是一个玩梗的态度

而葛军老师也逐渐地看开了这些事情

天道酬勤,在数学的学习上没有捷径

终归是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

而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

而不是为了为难任何一位考生

希望正在高考的同学们放平心态

要自信,要孤注一掷勇往直前

在此祝大家金榜题名,踏入梦想院校

【观看全部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网页链接

太感人了!1980年,我国47岁的数学天才陈景润在309医院例行体检,却偶遇了29岁的女军医由昆,陈景润大胆示爱,由昆拒绝后,谁料陈景润却说:你如果不同意嫁给我,我就一辈子不结婚了!

陈景润被称为数学界的怪才,一生专注于数学研究,成就无数,这也间接导致爱情来的太迟。

陈景润出生贫寒,性格内向,不善长与人打交道,但酷爱读书。从开始上学时,陈景润优异的成绩和对数学独有的天赋,获得了一大片老师的关注。可陈景润学知识太快,产生了没东西可学的烦恼。

当时还在北京搞数学研究的陈景润,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对数学界的三大难题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论证。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十多年,陈景润为了早日攻破难题,几乎陷入了疯狂的模式。没日没夜地钻研。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还在科学通报上公布了破解过程。从此以后,陈景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并在不久之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此外,他的数学研究成果被写进了众多国家的数论书中。

陈景润不善言谈,生性木讷,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数学研究上。本来他自己都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动心,就这样孤单的、心止如水得过下去。

没想到陈景润在医院疗养期间,却见到了让他一见倾心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由昆,她是从武汉到北京进修的医生。

当年,陈景润因病住进了北京解放军309医院,27岁的由昆被派往这个医院实习。出于好奇,由昆和同学去病房看过这位世界闻名的大数学家,只是感觉他很随和。没成想,努力上进的她却引起了陈景润的注意。

陈景润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脸红了。

他问道:“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

由昆措不及防,慌乱中回答道:”没有,没有,还早着呢。“

从这天开始,陈景润的精神好多了,两人接触的机会也多了。

陈景润是真心喜欢由昆呢,这天,他情不自禁对由昆进行了表白:“如果我们两个人能共同生活就好了。”能够解出几百年都没人解得出来数学难题的人,突然这么对自己这样说,由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急忙跑出病房

陈景润对她说到:“我知道自己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你不同意,我尊重你的意见,只是除了与你,我不会结婚了。”

一番话打动了由昆,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1980年,两人成婚,他们没有举办任何仪式,也不收客人的礼物。这一年陈景润47岁,由昆25岁。

1981年,由昆为48岁的陈景润诞下了一个男孩,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陈景润更加沉浸在推演,论证,钻研数学中。

外人都认为由昆还这么年轻不应该嫁给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但是感情的事,谁也说不准。婚后两人感情浓厚,并且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陈由伟”。这是两个人姓氏的结合,两人希望他们的儿子将来能对人类有伟大贡献。对抗病魔,后来,陈景润由于意外被撞两次,患上了难以治愈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想当年霍金也是患上此病与世长辞,这让人十分痛心。

上级领导十分重视陈景润的病情,于是特别恩准由昆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陈景润,并且给陈景润安排了最好的医生,并配备了最好的医疗器材。可惜,由昆照顾陈景润十多年,即使全力以赴却还是没有战胜病魔,陈景润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景润逝世后,由昆也一直保持着生活简朴的优良作风,将陈由伟抚养长大,并给予陈由伟良好的教育。虽然陈由伟并没有继承陈景润的衣钵去钻研数学,但是他选择了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后来陈由伟去了加拿大留学,就读商务专业,在机缘巧合下,陈由伟被分配到了数学专业。也许是天命使然,陈由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对数学的研究。陈由伟表示并不想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他想要独立地发展自己。

由昆与儿子商量决定要将陈景润生前的全部研究书稿都上交给国家,在他们心中,陈景润一直都在为国家做贡献,这些研究成果是属于国家的。虽然现在由昆仍然拿着为数不多的退休金过日子,但是她并没有接受组织上的帮助。由昆认为,陈景润是一个靠自己双手吃饭的好男儿,希望儿子也能像父亲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陈由伟,开了一家与健康有关的医疗公司,与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他依然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父亲生前的数学研究手稿。这些看似未完成的手稿,将对我国数学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伟人一生的光辉事迹感人至深,闪烁人性的光辉,感谢伟人,给我的思想洗了一次澡,冲刷了我的灵魂,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遵从自己的内心的热爱,追求人性光辉的人。

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点点爱心哦,每天都会更新不同内容哦@穷小疯ai

#八卦手册# #说TA# #娱乐#

数学史上,质数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梅森数,那是法国数学家梅森找到的一系列神奇数字。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梅森的预言居然出现了错误,却无人可解。直到1903年,数学天才柯尔横空出世,哑剧式的给出反证,轰动世界。

数学史上,天才云集,但最会装B的天才,只有一个,那就弗兰克·柯尔。

他用哑剧式反证梅森数,当真是艳惊四座,轰动了整个数学界。

说到梅森数,是以法国数学家马林·梅森命名的——

梅森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当时数学家们但凡对某个问题有疑惑,他们都会写信给梅森。而梅森要么知道答案,要么就能把他们直接引荐给知道答案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你找梅森,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有点像古龙小说里的百晓生。

当时,梅森痴迷于形如2^n-1这样的数,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的梅森数。

很显然,所有这样的数都是奇数。更重要的是,它们之中有一些是质数。

于是,在1644年,梅森在《物理数学随感》一书中断言,对于n=2,3,5,7,13,17,19,31,67,127,257时,2^n-1是质数。

当时,人们深信不疑!

最重要的是,梅森数给质数界立下了一个规矩——

那就是,当谁谁谁宣称找到一个新的“最大”质数时,它几乎一定是2^n-1的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梅森数可谓神迹一般的存在。

可惜的是,梅森终究不是神,他的结论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1876年,数学家卢卡斯指出,当n=67时,2^67-1根本就不是一个质数,而且他还给出了“证明”。

可惜的是,这个证明不够直接,因为它不能很明确地展示出任何因子,人们终究还是有些疑问。

梅森数,依然无人可破!

直到1903年,那个数学史上最会装B的天才出现了,他就是弗兰克·柯尔。

柯尔参加了一次数学会议,一开始平平淡淡,寻寻常常,直到柯尔上台演讲。

既然是演讲,总该说一两句话对吧!

但柯尔上台后一言不发,专心致志的开始装B——

他静静地把2与它自己相乘67次再减去1,得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结果,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

当时,台下的观众都懵了,压根不知道柯尔要干吗!

柯尔依然沉默,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数字,那就是,193 707 721和761 838 257 287 。

当他把这两个数字相乘后,结果出来了,正是之前那个巨大的数字,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也就是2^67-1。

在这一刻,柯尔以一己之力将这个梅森数分解了,证明了它并非质数。

整个过程中,柯尔行云流水,连一个字都没说过,只是默默的装B,结果艳惊四座。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柯尔为此已经计算了20多年,终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关于数学天才梅森、柯尔等数学传奇以及代数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众多天才,在《代数的历史》这本书里有科普。

《代数的历史》一书中,从代数之父丢番图开始讲起,讲述了一代代伟大数学家的命运和功绩,比如斐波那契、塔尔塔利来、笛卡儿、拉格朗日、牛顿、莱布尼茨、黎曼等等……代数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呈现在我们眼前……完美展现出了那段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数学史诗。

《代数的历史》的作者是英国知名科普作家,读他的书,就像是看故事一般,精彩绝伦。

《代数的历史》是一群天才的传奇之路,各路数学大神齐聚,编织出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华丽篇章。

这本书虽然讲的数学,但却一点也不枯燥干涩,反而很好读,只要具备高中数学知识都能读懂。不管是自己阅读,还是拿来送亲戚朋友,都是非常合适的!

书不贵,一顿奶茶钱而已,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链接在下方,自取!

代数的历史

代数的历史

北科大“最美数学老师”火了,要是学生时代的你有这样的老师,你还会逃课吗?[惊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