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唐代秋季诗中的植物 及其在秋季诗中的意义

唐代秋季诗中的植物 及其在秋季诗中的意义

时间:2023-01-03 09:57:51

相关推荐

唐代秋季诗中的植物 及其在秋季诗中的意义

唐代秋季诗的数量与春季诗大体相当,有1900余首,其中描写了植物的有580余首,可见四季之中最能引起诗人关注的是春秋两季。中国的古人似乎对春秋季节有着洞幽烛微式的观察,这两个时序之中任何变化的发生都能搅动人们内心细腻的情致,导致了中国人对春、秋的文学咏叹自诗骚的时代至今绵绵不绝,蔚为大观。

同春天所代表的生命与活力、希望与美好相对的,秋天意味着荒芜与凋零、肃杀与寝陋,人们对秋的情感体认总会偏向悲戚的一面,文学家们写到秋天也似乎总是透着一股凄切。唐代的刘禹锡歌咏秋天,希望能别出心裁,所以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此可见刘禹锡以前历代文学但凡写及秋天大概都含着悲寂寥的情绪。

一、秋季诗中的植物

秋天给人的感觉虽然近乎“冷落清秋”,但植物世界并非一片萧索,红叶黄花铺地满,自是金秋胜景,橘柚枣柿挂果香,亦有别样风情。秋季固然是草木零落的时节,可同时也是植物果实成熟、人们喜迎丰收的时节,唐诗注重表现生活,这些秋季的植物景观在唐诗里都有记录。

经过统计,唐代秋季诗写到的植物一共有近50种。这一数据有些颠覆了笔者此前对秋季诗的大致印象,即原以为秋季乃气候转寒、草木渐衰的时节,未曾想到秋季诗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植物景观,毫不逊色于百花齐放的春季。究其原因,其实不难想到。

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歌咏秋天与咏叹春光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诗史传统,从先秦至唐代一贯如此,钱钟书先生将之概括为“春与秋均足骋怀也”,“春秋均足销魂也”,这就使得整个秋季诗的数量与春季诗不相伯仲。诗人们创作的诗歌数量多了,在诗句里运用植物意象、描写植物景观的几率自然也就高了。

同时,旺盛的创作需求也促使诗人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这有助于为他们的文学表达搜集素材,因此诗人会主动发现更加多样的植物,将其写入诗中。歌咏秋天是诗史传统,通过描写草木来抒发秋情也是一项重要的诗史传统,所以秋季诗写及植物的概率也与春季诗相当。

另外一个重要的客观现实是,秋季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大量“可观”的植物,就是说秋季的植物虽然呈现衰败之相,但其外形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态,仅是叶黄草白。再加之秋季本有许多当季兴旺的植物如菊花、桂花、各样秋果、各种常青植物等等,人们虽然感觉略为萧索,其实植物世界本身依然呈现繁华景象。

二、植物在秋季诗中的意义:悲秋之寓物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秋歌发悲情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若令读者解释秋歌发悲情的原因何在,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会有明于心却不能发乎言的感觉。其实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这也是个难解的问题。近十数年来研究中国“悲秋”文学的论文数量已有很多,各种诠释方法都有,研究者们依然兴趣盎然,乐于继续抒发自己对“悲秋”的见解。

郁白在《悲秋》一书中解释了秋天为什么会引发人们哀伤的情绪,他说:“秋天,发人忧思地向貌似死寂的冬天过渡。秋日是自我保护并防患于未然的季节。这个时候,庄稼被装进了谷仓,房门也栓好了,寒夜一夜长过一夜,失眠与忧思疑惑也因此易于滋生。看来,秋天应该是适合于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

此种解释虽不尽详明,也甚有道理。在笔者看来,悲秋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季气候变化导致的人体舒适感下降,和外部世界动植物景观的萧条化。

植物在人们产生悲秋之情的过程中显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植物景观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外部物象之一。如果人们触目所及皆是植物叶片卷曲干枯、残果摇摇欲坠的凋伤形态,则很显然会产生接近死亡的悲寂寥心情。

《云笈七签》卷三七引《本相经》曰:“志心者,始终运意,行坐动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灭诸想念,唯一而己”,可见植物的“枯木”就含有死亡的寓意,人类的心理感受“寂若死灰”与植物枯萎的外形所蕴含的意味是“同于”的关系。

文学领域中,诗人产生悲秋的情绪与他们见到的秋季植物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诗词文学表现悲愁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悲愁的感情比喻为具体的事物;二是不直接写悲愁,却用较大的篇幅写悲愁产生时耳闻目见之物,营造出一种氛围,让读者自行领会作者的悲情。

如果比照以上两种方法来分析唐代秋季诗对植物的描写,那么很显然应该将之归于后一种“寓物”的方法。秋季诗中的植物乃是诗人悲秋之寓物,植物既诱发了诗人的悲情,也代表着诗人阴郁的思绪。

植物生长到了秋季,大多数种类已难以忍受低温,因此将叶片尽数落去,进入休眠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叶子会因失去叶绿素而由绿色变为黄色(或红色),进而干枯萎缩,经风一吹就会飘摇坠落。在古人看来,秋季植物一旦呈现出黄叶的形态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死寂与消亡。

植物的死亡形态促使人们联想到自身,人类在光阴的消磨中也终将走向死亡。而死亡是人类的终极恐惧,因此当某样事物与死亡能够建立联系时,此事物也就拥有了趋向死亡的寓意。这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使人产生悲哀忧伤的情绪。

普通人见到枯萎黄落的秋季植物,仅仅会在内心产生悲情,而难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但是诗人作为最善于用文字来书写情怀的群体,他们见到草木凋零的场景后,能通过描写植物来传递悲秋之情。

比如唐代诗人王武陵见到“一川红树迎霜老”,便感觉到“秋满空山悲客心”,令狐楚说“新秋偏易悲”的原因之一便是“柳意已呈衰”都是见到秋季的植物而生发出悲情。卢纶更是由植物的叶片变黄联想到人的头发变白,深刻地感受到时光一去不回、人无再少年的悲哀,“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从春季到秋季,植物的荣枯提醒着人们时序的更替、光阴的流逝,也令人认识到年岁的增长、躯体的衰老,白居易秋天在长安曲江看到“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早蝉己嘹唳,晚荷复离披”的秋日景色,便随之联想到自己,生发出“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的哀叹。”

杜甫《秋兴八首》,其第一首的第一句便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历来论之者大多认为其表现方法是以秋季典型之景物起兴,进而抒发凋伤悲秋之意。

杜甫《秋兴》第一首的颈联还有“丛菊两开他日泪”的句子,明代邵傅《杜律集解》将这句诗补足了主语,释作“我此见丛菊两开,乃垂感时之泪”,很是准确。凋零的枫树、盛开的菊花都是秋季常见的植物景观,它们诱发了杜甫内心的悲情。所以诗人见枫树而觉秋气萧森、见菊开而流伤心之泪。

生活场景中秋季的植物能够引起诗人的愁绪,文学作品中秋天的植物意象也能够建构起一笼愁苦的意境。秋季诗中的植物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诗人的阴郁思绪,它们是悲情的指示物。对此,有些诗人在诗中表述很直白,十分明确地把秋季植物与愁绪联系在了一起。

戎昱说“今来秋已暮……愁中叶又飞”白居易说“惨惨八月暮……草虫伴愁吟”,李商隐看到枯萎的荷叶吟咏道“荷叶枯时秋恨成”,赵嘏将长安秋天的植物拟人化,说莲花掉落花瓣好似人褪下红衣,“红衣落尽渚莲愁”,其实植物哪里能满含愁绪呢,是诗人愁思满怀罢了。

还有的诗人写得较为含蓄,不直接写悲愁,而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的状态、情姿来烘托出作者构想的氛围,以此引导读者玩其景而能得其味,品出物象背后的深意。

李白咏秋景,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名句,此诗后面两句为为“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怀念谢公,本就有着穿越时空的哀愁在。且唐代诗人每临风而立,常发怨叹之声,如“临风一长恸”、“临风默惆怅”、“临风欲恸哭”、“临风泪莫颓”、“晨起临风一惆怅”等等,可知李白临风怀谢公,亦必有忧郁、惆惋一类的情感。

这样分析下来便可知道,颈联描写植物的两句实乃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所在。炊烟中的橘柚、秋风里的梧桐,本是秋天常见的植物景观,但李白以“寒”、“老”二字相串结,是借植物来造出清寂寥落的意境,为下句抒发怀谢公的忧伤之情作铺垫

细细品味李白这首诗的含义,秋天到来,缭绕的炊烟里,树上的橘柚应是冰凉的,萧条的秋气中,衰老的梧桐枯折飘零。如此衰微凋敝的秋节景象,怎能不令观此景象之人生出“天秋木叶下,坐愁群芳歇”的悲秋之情呢?李白仅用两句描写植物景观的言语就营造出了悲戚的环境氛围,如此下文过渡到追念谢公时的满怀惆怅,虽然笔锋一转,也便不显突兀,浑然一体了。

三、总结

中国绝大部分疆域位于北温带,从秋季开始冷空气就频繁南下,气温下降之后人体的舒适感也随之降低,外界的动植物景观也是草木黄落、鸿雁南飞,一片萧条之气,人们见到这样的景观自然难以生出欢快感,悲秋情绪就此产生。

植物(非常青植物)随着季节生长,到了秋天其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叶凋果落,不再欣荣,植物的这种状态既是人们产生悲秋情绪的原因,也是文学家们寄托悲秋情绪的重要载体。秋日凋零的植物引发了诗人悲秋的情感,诗人将诱发其情感的植物写入诗中,也就赋予了植物意象以悲秋的内涵。

总之,愁乃秋心,唐诗写秋,总会含着一些萧索的意兴,唐代秋季诗中的植物也就担负起构建此种愁秋、悲秋意境的任务。因此,植物承载了文士悲秋的情愫,分析秋季诗对植物的描写状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描写秋季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窥探文人们的情感世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